崇祯九年,即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登基,将国号从后金更改为清,并确立了新的宗室体系。
自此,和硕亲王成为清朝最高宗室爵位,这一地位一直保持至清朝末期。
即便在雍正年间,十三爷允祥被誉为“常务副皇帝”,他的爵位依然是和硕怡亲王,符合常规。
然而,提及“正常情况”,便意味着存在例外。
清朝建立之初,以及面临灭亡之际,确实出现过高于和硕亲王的爵位,但这些称号极为罕见,整个清朝历史上仅有五人享有此等殊荣。
01、和硕礼亲王代善
在清朝历史上,代善的地位尤为显赫。
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正室哈哈纳扎青所生的两个孩子之一,代善是次子,其兄长为褚英。
努尔哈赤在建立基业后,果断地将褚英立为储君,并赋予他管理国政的权力。
然而,褚英与众多重臣及兄弟关系紧张,且涉嫌与明朝暗中勾结,最终在“四贝勒”与“五大臣”的共同弹劾下被废黜,并最终被囚禁至死。
继此之后,努尔哈赤将次子代善确立为新的储君。
代善以勇猛无畏著称,曾随努尔哈赤征战南北,不仅赢得了“古英巴图鲁”的美誉,更是萨尔浒战役中的主要功臣。
然而,代善在私生活方面却难以自律,不久后便因私通继母的丑闻而名声扫地。
努尔哈赤因目睹储君与心爱的大福晋的不正当关系而深感悲痛,但仍旧没有忍心责备自己的儿子。
为了掩饰真相,努尔哈赤找理由称,在确立代善为储君时,他已经向代善说明了,依照女真的习俗,他去世后,代善应继承大福晋。
然而,代善在此时就提前处理了与福晋的关系,显得过于急躁,但并无过错。因此,努尔哈赤仅是将大福晋废黜,而代善的储君地位得以保留。
但不久之后,代善又与自己的儿子发生了争执。努尔哈赤发现,代善在原配去世后娶了继室,并在继室的挑拨下对原配之子虐待。
这让努尔哈赤深感痛心。他深知自己小时候因被继母逐出家门,与同母弟弟相依为命,生活困苦。因此,他对代善的原配之子格外关爱。
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努尔哈赤认清了代善无法胜任后金储君的角色,因此剥夺了代善的储君地位。
尽管如此,代善仍旧是后金最为尊贵的大贝勒,担任正红旗旗主,与另外三位弟弟并称四大贝勒。
努尔哈赤并未再指定新的储君,只是让四大贝勒共同处理朝政。在他去世后,新大汗的人选也是由四大贝勒共同商定。
然而,努尔哈赤逝世后,尽管代善具备夺取大汗之位的实力,但在儿子的劝导下,他深刻意识到作为被废储君,自己并不得人心。
于是,他决定支持八弟皇太极,使其顺利成为新的大汗。
皇太极继位后,对这位哥哥心存感激,虽然难免有所提防和敲打,但总体上对他非常尊敬。
在礼制尚不完善之际,皇太极作为大汗亲自前往给代善拜年,甚至对代善行三拜九叩之礼。
皇太极继位后,为了加强集权,四大贝勒中的阿敏和莽古尔泰在数年间或死或囚,其子孙亦被剥夺了宗籍。代善则采取旁观态度,并未与皇太极正面冲突,而是以年事已高为由,逐渐退出了朝政舞台。
在崇德元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并正式称帝,同时建立了新的爵位体系,规定和硕亲王为最高爵位。然而,对于代善的封号,皇太极却特别赐予“和硕兄礼亲王”。
在常规情况下,清朝亲王的封号应为“和硕某亲王”,如著名的睿亲王多尔衮,其封号全称为“和硕睿亲王”。皇太极在代善的封号中特意加上“兄”字,意在彰显对代善的尊敬,凸显其地位高于其他亲王。
皇太极的离世出乎意料,未指定继承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弟弟多尔衮均对皇位垂涎三尺,导致八旗一度濒临内乱边缘。
在此关键时刻,早已隐退的代善挺身而出,拄着拐杖掌控全局。为确保皇位平稳过渡,代善甚至不惜亲手处决了自己曾鼓动多尔衮篡位的一子一孙。
在顺治年间,代善的地位依然显赫,无需向皇位跪拜。
顺治五年,代善逝世,享年66岁,成为努尔哈赤所有儿子中寿命最长的。
他去世后,七子满达海继承了其亲王爵位,但从此封号变为普通的“和硕礼亲王”,不再享有代善的特殊待遇。
尽管如此,礼亲王仍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直至清末,都被称为清朝第一亲王,上朝时位列亲王之首。
可以说,在历代被废的储君中,代善的结局堪称最佳。
02、皇父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14子,其母为努尔哈赤的最后一任大福晋阿巴亥。自幼体弱多病,多尔衮在三个同母兄弟中地位最低,阿济格为兄,多铎为弟。
努尔哈赤逝世后,阿巴亥被迫殉葬,多尔衮与阿济格一同获得15个牛录,归属镶白旗,但阿济格成为旗主,而多尔衮则不然。多铎作为幼子,继承了30个牛录和正白旗旗主的地位。
尽管如此,多尔衮,作为三兄弟中最弱的一环,却得到了新王皇太极的特殊关注。皇太极意图扶持年轻贝勒对抗大贝勒,而多尔衮及其兄弟掌握的两白旗若能团结一致,将对皇太极构成威胁。因此,多尔衮成为了皇太极扶持和挑拨的对象。
在皇太极的支持下,多尔衮迅速超越哥哥阿济格,成为镶白旗的旗主,并在皇太极在位期间逐渐成为最受信任的亲王。
皇太极离世后,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均对皇位表现出强烈野心,彼此间不肯退让。
然而,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士兵将选立新帝的宫殿包围,并威胁若王爷们不推举皇太极之子为新帝,将导致血腥场面。
正当胜利似乎偏向豪格时,多尔衮灵感突发,意识到两黄旗仅要求立皇太极之子,并未明确指定豪格。
于是,多尔衮邀请一直沉默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商议,提议立年仅6岁的皇子福临为帝,并由两人共同担任摄政王,济尔哈朗的排位排在多尔衮之前。
两人意见一致,顺治皇帝福临因此登基,多尔衮亦成为摄政王。
次年,多尔衮力排众议,率军打赢山海关之战,助力清朝迁都北京,一时声名显赫。
多尔衮由此超越济尔哈朗,成为排名第一的摄政王,称号为“皇叔父摄政王”。
定都北京后,多尔衮继续努力,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同母哥哥阿济格和同母弟弟多铎进攻清朝两大劲敌——李自成和南明,最终取得重大胜利。另一方面,通过圈地等手段,极大地满足了八旗的利益。
在此期间,多尔衮的声望和地位攀升至顶峰,实际上成为了清朝的统治者。
在顺治四年和五年间,清朝接连发生三件重大事件。
首先,多尔衮以王府规格过高为由,罢免了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的辅政职位,并提拔自己的同母弟多铎担任辅政叔王。自此,清朝的政权实际上落入多尔衮和多铎兄弟手中。
其次,顺治皇帝的哥哥、正蓝旗旗主、曾与多尔衮争夺皇位的豪格,在击败张自忠后,被多尔衮以借口拘禁,不久后死于狱中。此后,皇太极的儿子中无人再能对多尔衮构成威胁。
最后,爱新觉罗家族的长房、皇太极的哥哥、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去世。此后,宗室中再无一位人物能在身份地位上对多尔衮形成有效的制衡。
在代善离世后,多尔衮荣获“皇父摄政王”的头衔。
这是清朝宗室中最为尊贵且最为傲慢的封号,以至于即使是皇帝也必须以“爹”称呼他。
此时的多尔衮,若是有篡位之心,似乎也并非难事。
然而,无人料到,这竟然是多尔衮事业的顶点。
多尔衮担任皇父摄政王仅数月,大同便起兵反抗,反清的势力迅速蔓延至北方半壁江山。多尔衮不仅派遣了七位王爷围攻大同,自己也首次亲自率军出征。
正当大同战事紧张之际,京城传来了多尔衮的同胞弟弟多铎因天花去世的消息。多尔衮失去了宗室中最有力的支持者,不得不提拔年轻的宗室成员。
内外交困使得多尔衮身心俱疲,在第二年他病重之时,仍需外出狩猎,不幸坠马身亡。
多尔衮的“皇父摄政王”称号也随之成为了清朝的绝响。此后,尽管清朝真有皇帝的父亲担任摄政王,却再无人能获得如此显赫的称号。
03、辅政叔德豫亲王多铎
多铎,作为多尔衮的同胞兄弟,同时也是努尔哈赤深爱的幼子。
在努尔哈赤离世之际,后金尚存“幼子守灶”的风俗,加之努尔哈赤对多铎的特别宠爱,年仅13岁的多铎便继承了努尔哈赤大量的牛录和财富,从而成为了八旗中的正白旗旗主。
皇太极在位期间,既要培养这些年轻的贝勒以对抗权势较大的贝勒,又要充分利用多铎手中的牛录,因此对这位年轻的弟弟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多铎在皇太极登基后,成为了首批被封为亲王的六人之一,被赐予“和硕豫亲王”的封号。
皇太极逝世后,多铎的兄长多尔衮掌握了权力,多铎的声望也随之飙升。
清朝定都北京后,多铎在短短一年内先后在潼关击败李自成的主力,接着又灭亡了南明弘光政权,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顺治皇帝与多尔衮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将他的封号由“和硕豫亲王”升级为“和硕德豫亲王”,以此表达对其的嘉奖。
在那个时代,亲王的封号通常只有一个字,而多铎的双字封号,标志着他在众多亲王中地位的超然。
多尔衮在征服天下的重担减轻后,开始着手扩大自己的权力。
在皇太极离世后,多尔衮与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共同担任摄政。然而,因入关的功绩,多尔衮逐渐超越济尔哈朗,尽管济尔哈朗仍保留着辅政叔王的头衔。
到了顺治四年,多尔衮突然对济尔哈朗发起了挑战,指责其王府奢华过度,且行为严重越轨,遂剥夺了济尔哈朗的辅政职位。
尽管多尔衮独自处理朝政事务的能力有限,他仍需要一个助手。因此,他让弟弟多铎接替济尔哈朗的位置,成为新的辅政叔王,并赋予他“辅政叔德豫亲王”的封号。
“叔”字的使用,彰显了天子对多尔衮的尊敬。
自此,多铎在清朝的权力结构中仅位居多尔衮之下,两兄弟共同掌握了朝政大权。
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多铎便因天花病逝。他的儿子仅继承了“豫亲王”的称号,降为普通亲王。
04、叔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
在之前的叙述中,我们提到了多尔衮和多铎。提及努尔哈赤的侄子,镶蓝旗的旗主济尔哈朗,他在顺治皇帝登基初期与多尔衮一同担任摄政。
随着多尔衮带领清朝入关,济尔哈朗的地位受到了显著影响。尽管济尔哈朗的辅政身份依然存在,但他在多尔衮的阴影下,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位居多尔衮之下,亲王之上。
然而,不久之后,多尔衮以济尔哈朗王府僭越为由,剥夺了他的辅政之位。济尔哈朗由此回归为普通的和硕郑亲王。
在此之后,济尔哈朗一度沉寂,似乎无法与多尔衮抗衡。然而,仅仅三年后,多尔衮因坠马而亡。此时,多尔衮的同母兄长阿济格企图接替多尔衮成为摄政王。
在多尔衮离世之际,济尔哈朗陪伴在其侧。他对阿济格的行动了如指掌。
他毫不犹豫地支持顺治皇帝,协助将其囚禁。
当年的顺治皇帝年仅13岁,尚不具备亲政的资格。清朝诸多功勋卓著、声望显赫的亲王,或因斗争丧命,或因天花离世。
唯一能够掌握权力的人,便是济尔哈朗。
然而,历经风雨的济尔哈朗并未沉溺于权力,而是宣布结束摄政,让顺治皇帝亲政。
接着,济尔哈朗协助顺治皇帝清算多尔衮及其余党。
为表感激,顺治皇帝封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
此前的多尔衮和多铎在封号中虽有“叔”字,但皆为多尔衮自封。而济尔哈朗的“叔”封号,则是顺治皇帝亲自赋予。
济尔哈朗也成为了清朝第一代铁帽子王中,难得善终的一位。
05、摄政王载沣
自济尔哈朗辞世后,清朝进入了一段相对稳定时期,爵位制度也趋于规范,长达百余年未见奇特的王爷封号。宗室最高封号仅为亲王。
然而,清朝末期,又出现了一位摄政王。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在短短两天内相继离世。鉴于光绪皇帝无子嗣,慈禧在临终前指定三岁的溥仪过继给已故的同治皇帝,同时兼承光绪帝位。
溥仪年幼,不足以处理朝政,慈禧遂决定让侄女隆裕太后垂帘听政,而溥仪的生父载沣则被任命为摄政王。
从身份地位来看,载沣比多尔衮更有资格被称为“皇父摄政王”,但他并未追求华丽的封号,仅以“摄政王”为名。
在此后的三年里,载沣成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直至被袁世凯逼迫退位。
不久,清朝走向灭亡。
06、写在最后
总体而言,在清朝的大部分历史时期,宗室中最高爵位通常为和硕亲王。然而,在清朝初期,由于爵位制度尚不完善,且正值国家建立的关键时期,确实存在一些宗室成员地位极其特殊,因此出现了将“兄”、“叔”等表示尊敬的称号加于亲王之上的现象。此外,在清朝的开端和末期,由于皇帝年幼,曾出现过两位摄政王。
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仅有五人获得过这些特殊的封号,其中四人属于清初,而唯一一位摄政王则出现在清末。从这些封号的分布情况来看,一个王朝在其初创和终结阶段往往是最不稳定的时期。您是否也认同这一观点呢?
